埃博拉出血熱死亡人數(shù)的不斷升高,引起世界各國的高度關注。國家中醫(yī)藥管理局組織專家對中醫(yī)藥防治埃博拉出血熱進行了專題研討,根據中醫(yī)疫病理論,結合埃博拉出血熱的發(fā)病情況和文獻報道的臨床特征,專家組認為本病屬中醫(yī)“瘟疫”范疇??煞譃槎?,初期起病急,高熱、乏力、頭身痛、咽痛,多伴發(fā)惡心、嘔吐、腹痛、腹瀉等;第3-4天后進入極期,瘟毒迫血妄行,高熱持續(xù),出現(xiàn)皮疹和瘀斑以及鼻衄、嘔血、咯血、便血、血尿等多部位出血;逐漸出現(xiàn)意識障礙、少尿和厥脫等征象;大部分患者在發(fā)病2周內死于出血、多臟器功能衰竭。在廣泛征求專家意見并參照既往發(fā)熱伴出血類疾病的中醫(yī)藥證治經驗基礎上,國家中醫(yī)藥管理局專家組制定了本病的中醫(yī)藥治療指導性意見,供臨床參考。
一、初期
1、衛(wèi)氣同病
臨床表現(xiàn):起病急,高熱、畏寒、極度乏力、頭痛、肌痛、咽痛、目赤;或伴惡心、嘔吐、腹瀉等。
治 法:清熱、透邪、解毒
參考方藥:銀翹散合升降散、葛根芩連湯加減
銀花 連翹 牛蒡子 荊芥 僵蠶 姜黃
蟬衣 黃連 葛根 黃芩 生甘草
加減:惡心、嘔吐、腹痛、腹瀉加用半夏、藿香、白頭翁、炒槐花等;肝功能損害者加用茵陳、敗醬草、垂盆草、雞骨草等。
中成藥:疏風解毒膠囊、銀翹解毒系列制劑、雙黃連口服液、連花清蕰膠囊、抗病毒口服液等。
注射劑:喜炎平、熱毒寧、痰熱清、清開靈等注射液。
2、氣營兩燔
臨床表現(xiàn):高熱不退,皮膚粘膜出現(xiàn)皮疹或瘀斑,腹痛、腹瀉或伴血便,可伴少尿,譫妄等。
治 法:清氣涼營,透熱轉氣
參考方藥:清瘟敗毒飲、升降散加減
生石膏 生地 水牛角 丹皮 板藍根 赤芍
炒梔子 白茅根 白頭翁 元參 黃芩 黃連
僵蠶 蟬蛻 生甘草
加減:尿少加用麥冬、桃仁、懷牛膝、豬苓、大黃等,譫妄、神志模糊可加用安宮牛黃丸。
中成藥:片仔癀、清開靈口服系列等。
注射劑:血必凈、喜炎平、熱毒寧、痰熱清、醒腦靜、清開靈等注射液。#p#副標題#e#
二、極期
1、熱入血分
臨床表現(xiàn):熱勢不退,皮膚瘀斑加重,多出現(xiàn)鼻衄、嘔血、咯血、血尿、便血等多部位出血。
治 法:清熱解毒,涼血止血
參考方藥:涼血地黃湯加減
水牛角 丹皮 赤芍 生地 三七粉 白茅根
槐花 地榆炭 仙鶴草 小薊 炒梔子 郁金
中成藥:片仔癀、清開靈口服液等。
注射劑:血必凈、喜炎平、熱毒寧、痰熱清等注射液。
2、內閉外脫
臨床表現(xiàn):出血持續(xù)不止,并出現(xiàn)譫妄,昏迷,四肢厥冷、面部水腫、尿少等。
治 法:清熱解毒,開竅固脫
參考方藥:生脈飲加減,沖服安宮牛黃丸
西洋參 麥冬 五味子 青皮 黃芪 炮附子
黃連 山萸肉 石菖蒲 郁金 玉竹
等隨癥加減
注射劑:生脈、參附、醒腦靜注射液等
附注:
1、在預防方面,除按世衛(wèi)組織發(fā)布的隔離防護措施外,鑒于初期以濕熱邪毒為主還可以采用芳香避穢、健脾祛濕的方法來增強預防的效果。如以蒼術、藿香、艾葉、石菖蒲、草果、白芷、丁香做成香薰、香囊;以荷、藿香、陳皮、連翹制成袋泡茶飲服等。
2、溫熱病恢復期:在病情恢復階段,多見皮疹消褪并脫屑,出血逐漸停止,以口渴、納呆、關節(jié)疼痛等為主要不適,可以香砂六君子丸、補中益氣丸等辨證調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