综合激情五月丁香久久_东久久久久久久无码影浣_91精品一区二区网站_日日摸夜夜添夜夜添无码国产

    中醫(yī)藥文化

    您當前的位置: 網(wǎng)站首頁 > 中醫(yī)藥文化

    “刀片嗓”、“水泥鼻”……中醫(yī)解決方法來了!別只知道“喝熱水”

    2022-12-26 來源:zcy 發(fā)布人:zcy 瀏覽:

      發(fā)熱、頭痛、咽痛咽干……“陽了”之后癥狀難緩解?

      根據(jù)“正氣存內(nèi),邪不可干”的中醫(yī)治未病理念,對于不適癥狀,我們可以這樣緩解——

      重食養(yǎng)

      美味的食物可以幫助我們緩解不適癥狀,那么,食譜該怎么選?怎么做呢?

      第一步:自判“寒熱”

      在選擇食養(yǎng)方之前,我們可以通過自我查看舌頭與臨床主癥分寒熱。

      舌淡胖或有齒痕潤澤,平素怕風怕冷,手足不溫多為偏寒體質(zhì);口干口苦,目赤、手溫舌紅舌面干為偏熱體質(zhì)。

      第二步:選方

      因新冠感染居家時,我們可根據(jù)自己的癥狀,參考以下食譜,選擇一湯、一茶、一粥在飲食中輔助痊愈。

      ?發(fā)熱

      ?偏寒體質(zhì)食療方

      姜棗陳皮散寒湯

      組成:生姜12克(約3-4片)、紅棗2-3個、廣陳皮5克、北方蔥白3段、洋蔥50克、香菜20克。

      做法:生姜切絲、陳皮切細絲、紅棗去核、大蔥切小段、洋蔥切絲、香菜切段,把生姜、紅棗、陳皮加水500ml先煮15分鐘,再加蔥白,洋蔥、香菜煮5-10分鐘,少許鹽,一次熱湯飲盡,服后保溫。

      功效:疏風解表散寒。

      疏風解表茶

      組成:白茶3克、帶皮生姜3片、廣陳皮1瓣、鮮檸檬1-2片。

      做法:把白茶、生姜、陳皮煮10分鐘,最后放入檸檬沖泡代茶熱飲,必要時可以復煮一次續(xù)飲。

      功效:疏風和胃解表。

      紅糖生姜茶

      組成:紅糖15-20克、生姜15克、白茶3克。

      做法:生姜切細,加入白茶、紅糖,沸水沖泡,或共煮10分鐘,趁熱飲用。

      功效:散寒解表。

      解表粥

      組成:大米50克,帶須鮮蔥頭(到蔥白部分)7-8根,生姜5片,陳醋適量。

      做法:先將水煮開后加入大米、生姜煮30分鐘,然后加入蔥白,煮至米熟爛,最后加入陳醋5-10毫升攪勻,調(diào)味起鍋,趁熱服用。

      功效:解表散寒,益氣和中。

      ?偏熱體質(zhì)食療方

      蘿卜芹菜豆腐湯

      組成:白蘿卜150克,芹菜50克、香菜30克、豆腐半塊、生姜15克、黃豆30克,胃口好可加瘦肉絲50克。

      做法:把白蘿卜、生姜、黃豆先共煮45分鐘。再放入芹菜、香菜、豆腐、瘦肉絲煮5分鐘,可熱飲湯。

      功效:疏散風熱,降火通便。

      ?咽痛、口干

      蜜桔飲

      組成:咸柑橘1-2粒,加新鮮檸檬汁少許,加少許蜂蜜。

      做法:把咸柑橘搗碎,沸水泡后加入檸檬汁與蜂蜜分次飲用。

      功效:清咽利嗓。

      馬蹄甘蔗飲

      組成:馬蹄5個、甘蔗250克、胡蘿卜300克、生姜3片。

      做法:馬蹄、甘蔗、胡蘿卜切塊加適量水煮30分鐘。

      功效:生津潤燥。

      果茶

      組成:蘋果、雪梨各1個,加入廣陳皮少許,菊花2-3朵,生姜1片。

      做法:把水果切開,加入其他食材,煮20分鐘,可熱飲用,也可適合兒童服用。

      功效:清咽潤喉。

      烏梅飲

      組成:烏梅1個,甘草3克,鮮薄荷葉2-3片。

      做法:泡開水飲用。

      功效:利咽生津。

      ?咳嗽

      蒸橙子

      組成:新鮮橙子1個。

      做法:新鮮橙子在中上1/4處切下橙蓋,偏寒體質(zhì)加生姜2片,偏熱體質(zhì)加雪梨適量,蓋上橙蓋冷水上鍋蒸15分鐘,開蓋后飲用橙汁,食用橙肉。

      功效:止咳利咽。

      涼拌金紫蔥

      組成:新鮮金不換5克、新鮮紫蘇葉3片、洋蔥50克,姜蓉少許。

      做法:洋蔥切絲焯水、金不換與蘇葉可切細,拌入姜蓉,加與適量鹽、陳醋與麻油拌均食用。

      功效:祛風利咽醒胃。

      ?頭身困重

      紫蘇薄荷姜茶

      組成:紫蘇葉3克,薄荷葉3克,白茶3克,生姜3片,陳皮1瓣。

      做法:所有材料加入開水,焗5分鐘即可。

      功效:解表除濕。

      ?鼻塞清涕

      洋蔥湯

      組成:雞胸肉200克,香菜30克,北方蔥白1/2根,洋蔥絲,生姜少許。

      做法:雞胸肉、生姜加入清水煮10分鐘,把雞胸肉撕成絲狀,再加入洋蔥煮3分鐘,下香菜、蔥白調(diào)味即可。

      功效:祛風散寒通竅。

      菊花馬蹄羹

      組成:雞蛋1個,馬蹄250克,紅蘿卜100克,食用菊花3-5朵,馬蹄粉、冰糖適量。

      做法:沸水中加入馬蹄粒、紅蘿卜粒煮10分鐘,再將馬蹄粉加水調(diào)成淀粉漿樣慢慢加入鍋中攪勻,最后加入泡發(fā)好的菊花,調(diào)味即可。

      功效:清熱潤燥生津。

      ?惡心食欲差

      肉末米粥

      組成:瘦肉末50克,大米50克,生姜絲、紫蘇絲、油鹽少許。

      做法:大米加水煮30分鐘,把用油鹽腌制過的瘦肉末,同姜絲、紫蘇絲一起放入煮2分鐘即可。

      功效:健脾開胃止嘔。

      注意事項:

      1.對上述食材有過敏史者禁用,過敏體質(zhì)慎用。

      2.上述食療方僅用于大眾人群作為預防調(diào)理食用,協(xié)助在早期有癥狀出現(xiàn)時合理配合飲食,當癥狀持續(xù)時,請及時就醫(yī),作進一步診療。

      用外治

      除了食療方,沐足、穴位按摩、刮痧、熱敷等外治方,也能緩解不適癥狀哦~

      1.疾病初起泡泡腳

      在疾病初起階段,自覺惡寒、頭疼、鼻塞或稍覺發(fā)熱時,即可選用沐足法。

      泡腳方:取艾葉30克、連皮生姜100克,煮開10分鐘,使水溫降到(<40-43℃)左右,沐足浸泡15分鐘或泡至前額后背微微出汗,然后蓋好衣被靜臥休息。

      此方法可通陽解表,緩解不適癥狀。

      注意事項:水溫并非越熱越好,請不要超過45℃,防燙傷。饑餓時、飽食時均不宜沐足,藥液應沒過腳踝以上,沐足后可飲用適量溫開水。

      忌用人群:(1)腫瘤、心梗、嚴重高血壓及精神疾病等嚴重疾者;(2)泡浴局部皮膚損傷者;(3)對藥液過敏者不宜使用;(4)糖尿病足患者。

      2.咽喉腫痛壓穴位

      對于陽氣郁閉,引起的惡寒發(fā)熱、咽喉腫痛等癥狀,下列穴位可使疏通經(jīng)絡,使陽氣外達,緩解癥狀。

      ?少商

      定位方法:在手拇指末節(jié)橈側,距指甲角0.1寸。

      按摩方法:以指壓點按穴位5分鐘,雙手交替,每日2次。注意按壓力度,防止皮膚破損。

      ?商陽

      定位方法:在手食指末節(jié)橈側,距指甲角0.1寸。

      按摩方法:以指壓點按穴位5分鐘,雙手交替,每日2次。注意按壓力度,防止皮膚破損。

      ?關沖

      定位方法:在手無名指末節(jié)尺側,距指甲角0.1寸。

      按摩方法:以指壓點按穴位5分鐘,雙手交替,每日2次。注意按壓力度,防止皮膚破損。

      ?合谷

      定位方法:在手背,第1、2掌骨間,當?shù)诙乒菢飩鹊闹悬c處。或簡易取穴,以一手的拇指指間關節(jié)橫紋,放在另一手拇、食指分開,展露虎口的指蹼緣上,當拇指尖下是穴。

      按摩方法:以拇指按揉、按壓5分鐘,雙手交替,按壓力度以感覺酸痛為宜,每日2-3次。

      ?丘墟

      定位方法:在外踝前下緣,當趾長伸肌腱的外側凹陷中取穴。

      按摩方法:以拇指按揉、按壓5分鐘,雙手交替,按壓力度以感覺酸痛為宜,每日2-3次。

      3.頭痛不解刮刮痧

      如遇頭痛癥狀,可選用頭部刮痧或用按摩梳梳理頭部,重點在雙顳側膽經(jīng)循行部位,每次5-10分鐘,以頭皮發(fā)熱,痛點緩解。可有效緩解頭痛。

      如發(fā)熱,可以加大椎、膻中刮痧。

      大椎穴在低頭時,可見頸背部交界處椎骨有一高突處,即是第7頸椎,其棘突下凹陷處即為此穴,每次5-10分鐘,以出痧為度??删徑獍l(fā)熱、惡寒等癥狀。

      膻中穴位于兩乳頭連線中點,每次5-10分鐘,以出痧為度。可緩解胸悶、滯脹、欲嘔等癥狀。

      4.身體怕冷穴位熱敷

      身體怕冷的時候可以加用海鹽炒熱裝布袋,熱敷大椎、八髎15-20分鐘,讓身體微汗出,每天2次。

      八髎穴位于腰骶部,正對骶后孔。

      上髎穴、次髎穴、中髎穴、下髎穴分別位于第一、第二、第三、第四骶后孔中,呈左右分布,共八穴。

      版權聲明

      本文選自養(yǎng)生中國、廣東省中醫(yī)藥局網(wǎng)站等,由云南中醫(yī)編校推薦發(fā)表,版權歸原作者所有。